误区 关于TS16949,这八点你真的错了
误区一:
很多企业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争取客户,等争取到了客户,TS16949体系就没有价值。其实,体系是纠正和预防问题的发生,是伴随企业发展的过程,虽然没有直接产生增值,但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,渐渐产生了经济效益。
误区二:
很多企业负责人经过四五天的培训就认为自己是内审员,其实并没有理解体系标准条款的涵义。想要成为真正的内审员,应理论结合实际加以实施,不断学习研究、以及和体系相关的人一起研讨现存问题,纠正和预防,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内审员。
误区三:
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日常手头的工作比贯彻TS16949体系的工作重要。要知道,体系是教我们做正确的事,然后我们才能正确的做事,体系为我们指明方向,专业技术与日常管理工作是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。方向错了,做的再正确也还是错误的。
误区四:
有些企业员工认为体系有专职的人在负责,不管自己的事,自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,而专制负责质量的人员为了省事,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,什么事情都自己代劳。结果关键人员一走,全体系都脱钩。体系的管理原则要求全员参与,不是一个人做的工作,需要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员工,都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,怎么去做。各部门的沟通协调,把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,凝成一股绳,劲朝一方使,才能做好体系这件事。
误区五:
有些企业认为质量、环境、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证书都已经拿到手,自己已经很不错了,已经不需要做什么了。体系是系统化管理,需要持续改进,不断完善。我们的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等不也在不断修正,所以光凭一张证书是证明不了什么的,只能证明已经建立了体系,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调整,在调整中提升。
误区六:
总以为宽度代表深度。培训很多内审员,就可以贯彻体系了,其实人数不在多,而在于精。
误区七:
总认为技术和能力很重要,技术和能力固然重要,但质量意识、态度更重要。能力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,但是如果质量意识、态度有问题,就很难转变,就是能转变也需要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
误区八:
总认为咨询和请教是件伤身份的事情,特别是企业领导,谈到问题都说知道怎么纠正,已经明白自己部门、岗位的漏洞和人员的疏忽,最后纠正四五次都达不到理想要求,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漏洞与疏忽在哪里,只是一味的不懂装懂。
以上误区不仅局限于TS16949体系,其他类型的质量体系同样存在这样的误区。因此,上至企业领导,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审视这些误区是不是已经出现在企业内部,影响了工作的质量,如果是这样,则需要改进了。
很多企业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争取客户,等争取到了客户,TS16949体系就没有价值。其实,体系是纠正和预防问题的发生,是伴随企业发展的过程,虽然没有直接产生增值,但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,渐渐产生了经济效益。
误区二:
很多企业负责人经过四五天的培训就认为自己是内审员,其实并没有理解体系标准条款的涵义。想要成为真正的内审员,应理论结合实际加以实施,不断学习研究、以及和体系相关的人一起研讨现存问题,纠正和预防,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内审员。
误区三:
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日常手头的工作比贯彻TS16949体系的工作重要。要知道,体系是教我们做正确的事,然后我们才能正确的做事,体系为我们指明方向,专业技术与日常管理工作是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。方向错了,做的再正确也还是错误的。
误区四:
有些企业员工认为体系有专职的人在负责,不管自己的事,自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,而专制负责质量的人员为了省事,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,什么事情都自己代劳。结果关键人员一走,全体系都脱钩。体系的管理原则要求全员参与,不是一个人做的工作,需要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员工,都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,怎么去做。各部门的沟通协调,把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,凝成一股绳,劲朝一方使,才能做好体系这件事。
误区五:
有些企业认为质量、环境、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证书都已经拿到手,自己已经很不错了,已经不需要做什么了。体系是系统化管理,需要持续改进,不断完善。我们的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等不也在不断修正,所以光凭一张证书是证明不了什么的,只能证明已经建立了体系,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调整,在调整中提升。
误区六:
总以为宽度代表深度。培训很多内审员,就可以贯彻体系了,其实人数不在多,而在于精。
误区七:
总认为技术和能力很重要,技术和能力固然重要,但质量意识、态度更重要。能力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,但是如果质量意识、态度有问题,就很难转变,就是能转变也需要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
误区八:
总认为咨询和请教是件伤身份的事情,特别是企业领导,谈到问题都说知道怎么纠正,已经明白自己部门、岗位的漏洞和人员的疏忽,最后纠正四五次都达不到理想要求,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漏洞与疏忽在哪里,只是一味的不懂装懂。
以上误区不仅局限于TS16949体系,其他类型的质量体系同样存在这样的误区。因此,上至企业领导,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审视这些误区是不是已经出现在企业内部,影响了工作的质量,如果是这样,则需要改进了。